立即购买
支付科技|腾讯杜晓宇:金融科技在支付结算领域的应用及展望
  • 支付科技|腾讯杜晓宇:金融科技在支付结算领域的应用及展望

    Innov100
    2019-01-02 16:31:41
  • 导读: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发展的成熟度、可见度不断提升,在支付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将有效提升支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赋予支付创新广阔前景。

    文 / 杜晓宇 CFT50青年成员、腾讯研究院副秘书长

    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持续推动金融业的转型与升级。不断变化的数字化格局和消费者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促成了金融科技在支付领域逐步应用,对支付业态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发展的成熟度、可见度不断提升,在支付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将有效提升支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赋予支付创新广阔前景。

    金融科技在国际支付结算领域发展现状

    (一)金融科技在支付结算中发展迅猛,市场竞争激烈

    在金融科技在支付结算中的研究方面,发达国家起步较早,美国、欧洲等国家金融机构与相关公司积极进行自身支付结算技术的研究,以推动自身支付结算业务的不断发展。

    在大额支付领域,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依托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对实时全额结算支付系统(RTGS)进行金融市场的升级和优化。从2016 年开始,加拿大银行(BoC)、英格兰银行(BoE)、欧洲中央银行(ECB)、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 积极推动中央银行进行支付结算的系统升级,并对DLT 技术作为RTGS 系统底层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和研究。

    在跨境支付领域,区块链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实践。

    2016 年10 月, 澳大利亚联邦银行(Commomwealth Bank of Australia)与美国富国银行(WellsFargo) 通过运用Skuchain 的Brachets 系统,进行了贸易支付,有效地降低了运营成本。国际银行卡组织VISA 也与全球著名区块链公司Chain 推出B2B 跨境支付计划。此外, IBM 公司在2018 年8 月底正式推出了一项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IBM Blockchain World Wire,该方案将恒星(Stellar)协议与数字资产结合起来,使即时转账成为了可能。IBM 表示,World Wire 有可能会彻底改变全球支付和汇款现状。

    目前,建设国家级快速支付系统成为各国发力的焦点。2017 年,PayNow 由新加坡银行协会(ABS)推出,付款人无须得知收款人的银行和账号信息,仅通过手机号码或新加坡身份证(NRIC)、外国人身份证号(FIN)即可发起新元转账,资金实时到账。2018 年9 月17 日,新加坡的SG QR 正式上线运行,成为全球首个统一通用支付二维码。2018 年9 月30 日,中国香港金管局推出的“转数快”快速支付系统(Faster Payment System, FPS)正式上线,FPS 打通了各大银行账户以及各电子钱包,做到跨平台的小额支付,实现支付宝、微信、银行账户之间相互转账,实时到账。同时,香港金管局还推出了免流量的“香港共用二维码(HKQR)” APP,可将不同支付服务营运商的二维码整合成为一个综合二维码,实现快速支付。

    (二)移动支付在全球范围迅速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7 年全球普惠金融指数,当前全球有约38 亿成年人拥有银行账户或移动支付账户,手机和互联网加快了全球金融普惠性的发展趋势。2014-2017年间,利用数字化操作汇款或首款的开户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占比从67%上升到76%,而发展中国家更是显著,其增速从57%上升到70%。而在移动支付的用户体验上,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生物识别技术、NFC 移动支付稳步发展。同时,移动支付也正在不断加载着更多的增值性金融服务。

    (三)各国纷纷加强金融科技在支付领域应用中的监管

    在金融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新产品不断出现,多个国家纷纷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框架,以防范因金融科技的使用给支付结算市场带来的风险。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发布了一份工作报告,专门讨论如何建立适应 Fintech 发展的新监管框架,提出“考虑成立和发放国家级专项银行牌照”的提案。在亚洲,日本中央银行在其结算系统部门之下设立了专门的Fintech 中心, 开展分布式账本技术测试(DLT)工作以了解其运行机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成立了 Fintech 小组,下设支付技术、基础设施和创新三个办公室, 同时还设立了支付委员会(Payments Council) 以研究技术的使用和风险的防控。

    金融科技在国内支付结算领域发展情况

    (一)金融科技在国内支付结算领域发展特点

    1. 金融科技在支付结算中的应用已经形成普遍共识

    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深入推进,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支付结算未来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金融科技,从而更好的适应当下和未来经济社会的需要。

    2. 移动支付发展引领世界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继续在支付结算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2017 年,我国银行机构移动支付业务支付总计375.52 亿笔,金额达202.93 万亿元,同比增长46.06% 和28.08%。而非银行支付机构增速更为迅猛,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392.62 亿笔,金额达105.11 万亿元, 增速分别为146.53% 和106.06%。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 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几乎是美国的90 倍,领先于全球。

    3. 支付结算与商业服务场景更加融合

    金融科技也推动了支付结算与商业服务场景的融合。金融科技推动支付产业链不断延伸到互联网企业、商户、电信运营商等更多主体,推动了线上线下的边界的融合,使线上线下的商业服务和支付服务更加一体化,推进金融服务和商业服务共同向信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发展。同时,金融科技也推动着支付结算向金融其他服务领域如信贷、投资等领域的渗透,使得支付结算与其他金融服务融合发展。

    4.“双向开放”促进支付业务发展

    “双向开放”是支付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推进, 我国支付服务将逐步走出国门。市场机构紧跟“一带一路”倡议,深入研究相关国家的支付市场特点, 利用金融科技成果扩大服务、技术和标准的输出。同时,积极融入境外市场,着力打造开放式的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提升民族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金融科技在支付结算领域中应用情况

    1. 云计算在支付清算行业中的应用

    分布式数据库是以全分布、全冗余、高弹性、低成本为特点的海量交易与数据处理架构,其运营维护成本低,可以保证业务在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出现异常的情况下不受影响,很好地解决了不断增加的结构化数据存储与查询问题,在非银行支付机构的业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此外,商业银行也基于云计算技术完善自身的支付结算系统,提升服务体验。

    2. 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技术在支付结算行业中的应用

    当前,大数据在支付结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户行为分析和交易欺诈识别防范两大方面。

    在用户行为分析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支付结算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用户的交易结算习惯、消费喜好等因素,精准提炼出用户画像,为精准营销、理财规划、客户服务、风险防范等提供辅助支持。

    在欺诈交易识别方面,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账户信息和对用户行为的分析,进行恶意用户的身份识别,从而把控风险。腾讯的“天御”大数据反欺诈平台(AF),从计算力、算法、数据等三个方面为反诈骗AI 创新提供条件。该平台无需改动企业IT 系统,解决客户在支付结算过程中遇到的欺诈行为,更好地保护企业和客户的权益。腾讯的“灵鲲”的大数据金融安全平台把能力开放给金融机构,每天预警的欺诈事件达数百万次,涉及资金规模超过10 亿元。

    3. 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结算行业中的应用

    以生物识别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步在支付结算领域得以应用,并逐渐为用户所熟悉。例如,TENCENTSOTER 是由微信团队推出的一套安全、通用、完整的生物认证方案,旨在帮助开发者快速实现生物认证功能。相比原生的指纹认证系统,TENCENT SOTER 建立了一套支付级安全的机制,进行了全面升级。

    4. 区块链技术在支付结算行业中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特性为支付结算的信息流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但是,传统意义的公有链在“安全性”“去中介”和“高效率”间存在着“三元悖论”的问题。此外,区块链可能带来无法确定结算最终性的问题。在交易后清结算环节中,结算最终性是一个法定或约定时点,交易双方及各自的中介机构依据最终性的定义和时间,更新各自账本以实现结算、确定资产所有权并衡量和监控相关风险。在区块链中,多个主体可以更新共享账本,并通过共识机制确定账本的特定状态,结算最终性则取决于概率。通过概率确定最终性,法律责任可能难以分配或较为模糊,且这种不确定性对于参与者的资产负债表及其客户和债权人的权利都会产生影响。因此目前区块链技术在支付清算领域仍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

    目前,区块链技术主要应用在跨境支付领域, 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跨境支付的效率,降低业务成本,提高交易结算的安全。2017 年3 月, 招商银行首创区块链直联跨境支付应用技术;中国银行也在2017 年推出自己的产品“中银全球智汇”,并在2018 年通过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 成功完成河北雄安与韩国首尔两地间客户的美元国际汇款。

    金融科技在支付结算领域应用展望

    (一)金融科技发展助力支付国际化步伐提速

    支付行业是我国金融业双向开放的重要领域, 是适应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紧密,“一带一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渐次推进,带来沿线国家和我国相关主体的贸易需求。国人出境旅游市场的持续增长,拉动了对境外零售支付便利性的需求。当前,我国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新兴支付结算业务在市场规模、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发展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彰显我国金融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名片。随着支付结算领域金融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支付服务主体除了自身国际化布局之外,还将在支付技术能力、支付标准的对外输出方面开辟新的道路。

    (二)金融科技将为支付创新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在不断涌现并日益成熟, 有望推动支付清算领域新一轮的创新浪潮。在未来“物物联通”的环境中,辅助以“人脸识别” 等生物特征作为验证手段,在集成式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支付或将逐渐摆脱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的束缚,向“轻介质”“轻载体”的方向演进。亚马逊推出了无人零售店Amazon Go,顾客在商店入口扫码确认身份,即可从货架上取下所需商品,离开商店之后,店内的传感器会根据顾客拿走的商品进行结算,无需排队付款。在国内,腾讯于2017 年推出“智慧停车服务”,将用户车牌号与微信账户绑定,停车服务方通过识别车牌,结合免密代扣功能,出场时无需手机扫码付款,即可实现自动扣费,进一步优化了支付流程和体验。

    (三)城乡支付服务发展将更加趋衡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于发展普惠金融高度重视,强调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支付服务能够提高和衡量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 年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在网民群体中占比高达98.3%,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提升至71.9%。同时,移动支付向农村地区渗透率不断提升,同期,农村地区线下移动支付使用比例达到57%。在移动互联基础设施普及率持续提升的基础上,定位于小额、便民的移动支付, 在满足偏远地区用户、小微个体商户等群体的多样化交易需求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内在价值不断凸显。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打造数字化普惠金融支付服务平台,还将进一步推动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优化,城乡支付结算服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将得到持续缓解。

    促进金融科技在支付结算领域应用及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完善金融支付领域法律法规框架。相较于快速发展的前端市场现状,支付领域基础性制度建设严重落后于产业实践。建议尽早出台《支付结算条例》,改变目前支付领域法规的法律层级仅为部门规章、法律效力不高的现状。通过出台支付领域的管理条例,加强实名制体系建设、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隐私保护、资金流通安全等方面的规范,提高监管标准,使银行和支付机构在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下接受监督,为防范金融科技在支付领域应用提供法律保障。

    (二)践行数字普惠金融,鼓励支付科技在公共民生领域应用。建议监管层面加强统筹协调,促进交通、金融行业开放融合。推动支付科技在文教领域取得更加广泛应用,促进金融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例如,进一步促进移动支付在公共服务事业的应用,为市民和社会公众办理水、电、气、有线电视、物业管理等相关业务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拓展移动支付在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应用,实现在线预约挂号、健康档案查询、医疗费用结算等功能。逐步推动支付科技在就业、财税、工商、食药监以及市政管理、政务服务等领域应用,促进支付技术与产业的结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有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

    (三)大力支持金融科技机构“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建议加强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健全完善合作监管机制,应出台政策鼓励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牵头制定国际支付行业标准,推动移动支付标准和技术输出, 协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支付体系建设,推进互联互通,促进金融市场稳定高效运行。鼓励国内支付服务市场主体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积极谋篇布局,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提供多样化、多渠道支付服务,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运用,推动移动支付业务不断创新。鉴于生物识别、条码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一是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针对性的鼓励或指导措施,促进支付机构及其他金融服务机构运用人脸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嵌入到开户和日常业务办理等所需身份信息验证中,丰富支付机构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服务机构的客户身份验证方式,提高验证准确性,降低风险。二是建议国家及有关部门建立银行数据库、政府数据库、商业数据库等合法、有效信息平台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在数据共享范围、数据共享渠道等方面加大措施,为支付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服务机构开展业务所需的信息真实性验证提供准确、快捷、安全的验证渠道;三是建议国家及有关部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管理进行优化,对合法开展金融服务的其他机构开放接口,以便更加准确核实客户身份信息。此外,除了对违法违规市场主体施加负向激励之外,对积极运用金融科技促进支付行业健康发展的机构,宜考虑从制度建设、行政和财政支持方面,给予促进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适度支持,提升政策的正向激励效果。

    来源:金融科技研究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https://www.innov100.com官方网站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点击关注微信公众号(ID:sagetimes)


  • 点赞点赞(0)

数据服务
月报系列
咨询服务
培训服务